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ESR ?ESR 代表等效串联电阻,翻译为“等效串联电阻”。 ESR的出现导致电容器的行为偏离了原来的定义。 ESR 是等效的“串联”电阻,这意味着串联两个电容器会增加这个数字,而并联会减少这个数字。
二茂铁离子(Fe+)的电子自旋通常伴随着快速自旋-晶格弛豫,需在低温条件下获得ESR信号,与自由电子的g因子(ge)相差较大。根据测试条件及g因子值的大小等可以来判断ESR信号的来源,进而研究二茂铁基化合物电子结构、自旋密度、分子间及分子内相互作用等。分子内相互作用是指分子中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,例如分子间的万有引力,化学键是指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,如果不在分子内部,化学键就没有意义。那么离子呢,它不能单独存在,一个离子带电直到它与另一个离子键合,但它在离子的原子组内也有键。
在早期研究工作中,研究者较多地关注二茂铁离子、取代二茂铁离子以及联二茂铁离子的ESR信号。二茂铁络合物兼具-π配位结构,受当时条件限制,所得分子轨道不是非常精确,但揭示了二茂铁的电子结构,将二茂铁离子的ESR信号与各分子结构参数直观联系起来。
Prins等人最早成功地用ESR技术研究Fe+,在此之前,有人在78 K温度下进行了尝试,但并没有得到Fe+的信号,因为Fe+的电子组态为2E2g[(a1g)2(e2g)3]波函数中自旋-轨道和轨道角动量算符远偏离于0,T1非常短。在更低的温度下,由于弛豫时间变长,才有可能观察到Fe+的ESR信号。
Prins等在20 K条件下观察到了四氟硼酸二茂铁(Fe+·BF4–)和二茂铁三碘化物(Fe+·I3–)在二甲基甲酰胺(DMF)和丙酮中的固溶体的ESR信号;而在20 K与78 K下均可以观察到苯基二茂铁离子(PhFe+)和1,1’-二苯基二茂铁离子(DPFe+)只是78 K下其信号变宽变弱。